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老版信息备份  2011新版栏目  下导航专题  科学研究

滨州学院成立以来,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扩大学术交流,抓重点、创特色、上水平,科研积极性、科研优势和特色明显增强。

科研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学校现有教职工1279人,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在编教师933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172人,博士53人、硕士683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兼职研究生导师30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15人。

科研机构、重点项目建设凸显特色。围绕黄蓝两区国家开发战略,学校建设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黄河三角洲技术转移中心(滨州)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滨州分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下辖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黄河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孙子研究院、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研究所、航空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安全文化研究中心、理论物理研究所、自动控制研究中心、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所、滨州市城市管理研究中心等13个科研机构。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一五高校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二五高校航空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业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航空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安全文化研究基地、山东孙子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山东省十二五高校孙子兵法与兵学研究基地、山东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基地12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创新平台,滨州市人文科学研究基地、滨州市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滨州市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滨州市液态污染物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滨州市数字信号与信息处理工程实验室5个市级重点建设创新平台。设有应用数学1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民间艺术研究、文化生态学、安全文化学3十一五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生态学、应用数学2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文化生态学、黄河三角洲文化学2十二五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文化社会学、生态学、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化学工程、理论物理、植物学6个校级重点学科。科研机构和重点项目建设初具规模,并凸显特色。

科研立项获得突破性进展。升本以来,争取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6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4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88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13项。其中,争取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省博士基金项目8项,省科技发展计划(攻关)项目1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51项,科研立项获得新的突破。已争取到外来科研项目经费2220多万元,学校科研经费投入达2870多万元。

科研成果令人瞩目。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968项,其中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1项。《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研究》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三等奖,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荣获2005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我国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生态安全问题研究与预警控制对策黄河三角洲古代盐业考论黄河三角洲移民的特征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专利109项。出版著作65部,发表论文3600多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8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7篇。

学术交流日益活跃。举办了全国湿地生态与恢复学术研讨会全国安全文化学术研讨会黄河三角洲文化创意产业全国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孙子文化研讨会李大钊思想与统一战线理论全国研讨会黄河三角洲环境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活动11场。举办黄河三角洲大讲堂等学术报告活动390余场次。

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成效显著。制定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意见》。与曲阜师范大学共建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扬州大学共建研究生教育协作培养基地。拥有兼职研究生导师30人,与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20家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55名。

科研管理日趋规范。现已制定、颁布、实施了科研管理规章制度34项,涵盖了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全校科研管理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社会服务成绩突出。制定并实施了滨州学院服务滨州行动计划(2006-2010滨州学院服务滨州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根据黄蓝两区建设需求,瞄准滨州市六大支柱产业,开展了科技研发、决策咨询、文化建设、教育培训、社会公益等社会服务。先后与各县(区)开展了4轮服务对接,签订服务县区框架协议19项,签署项目合作协议50余项。产生项目100余项,争取合同经费300余万元。锂离子电池研发、生物菌的研究、工业物联网建设、数字消防系统、化工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等项目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