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立足办学定位,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按照“重工科、强应用、精传统、突特色”的建设思路,制定“十三五”“十四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强化规划执行,先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品牌专业建设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等,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优势、提升专业质量;全面、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不断规范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65个本科专业(方向),24个专科专业,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8540人(其中本科生15489人)。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58所大学、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举办了市场营销、学前教育、软件技术、交通运输、飞行器制造工程等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深化交流合作,与国航、山航、海航、川航等32家单位“订单式”联合培养飞行驾驶、飞行安全、空中乘务等航空类专门人才;在22家国外航校、32家国内航校进行飞行训练并获取飞行员驾驶执照;与99家航空类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人才共育、实验室共建、设备共享、联合研发、挂职顶岗锻炼等工作,培养各类航空人才7000余人,600余人升任机长,成为全国六大航空类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推进“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

建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2个、省级“卓工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38门,立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1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首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是山东省首批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高校。

近五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项,立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9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0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3项;学生在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900余项、省级奖项4700余项,2022年和2023年入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前300)。学校创新创业成果入选第56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展。毕业生实现更充分高质量就业,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培养质量评价高,毕业生对母校教育、管理、服务满意度高,连续5年被评为“山东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升值空间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数据截至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