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滨州学院:让成长梦想不再遥远
发布时间: 2016-11-25 浏览次数: 480

 完善资助体系,构筑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保障线

滨州学院:让成长梦想不再遥远

本报记者 王桂利本报通讯员 周新颜

大众日报2016年11月24日第10版

     “学校的资助政策让家庭贫困的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收获了知识与能力,还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如今我有了一定的能力,特别想将这份关爱和帮助在校园里传递下去。”近日,滨州学院2015届毕业生、滨州恩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胜欢感恩学校的帮助和培养,创业成功后捐资1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滨州学院建立和完善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包括“奖、勤、助、补、减”、“绿色通道”、社会捐助等在内的资助体系,构筑起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保障线,让他们的成长成才梦想不再遥远。

帮贫济困

    “学校人性化的资助服务解决了我上大学的后顾之忧,让我备感温暖,学习动力更足了。”大学四年都办理了助学贷款的滨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李超感激地说。2012年9月,来自吉林的李超怀揣着大学入学通知书忐忑不安地来到滨州学院,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不但没有因为凑不起学费而被拒入学,反而领到了棉被等生活必需品,得到了贴心的照顾。

    李超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是下岗工人,没有固定经济收入。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母亲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也只凑了700元,离学费差了一大截。学校了解到李超的情况后,不仅为他开通了“绿色通道”,及时办理了入学手续,还为他安排了两个勤工助学岗位,其中一个是在食堂帮忙,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使他的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开学后不久,又帮他申请到了助学贷款。

    在滨州学院,和李超经历类似的学生还有很多。仅2015年,就有77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学校不仅允许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一新生缓交学费,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困难补助,补助金额达1720余万元。同时,为其他年级的学生发放国家奖助学金1098.45万元、社会奖助学金29.8万元。目前,滨州学院共设立助学金13种、校内资助项目11项,每年度有13000余人次受益。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社会捐助等为辅的多元化助学模式,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绿色通道”上得了学,还能在助学政策的支持下完成学业。

    去年年底,正在校外找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大四学生周沂的银行卡里突然多出了1000元钱,这是学校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的“就业红包”。在滨州学院,临时困难补助、春节慰问、冬衣送温暖等一系列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补助,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

授人以渔

    滨州学院现有贫困学生6000余人,占全体在校生的30%左右,其中,特困生人数近1900人,占在校学生的10%左右。鼓励和引导贫困生勇于面对困难,培养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一直是滨州学院助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开辟了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800多个,助学金额达26万余元。此外,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挖潜力”,设立了许多素质拓展型“助教”“助研”“助管”岗位,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在摆脱经济困难的同时,专业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上书、整理书架、拿报纸,一份简单枯燥的工作,却让学生成飞飞受益匪浅。在每天整理和收发书籍的空隙,众多的新书、好书使他得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增强了人文素养。“勤工助学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对人礼貌、工作守时、态度诚恳,这些习惯的养成无疑对今后的工作大有帮助。”他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徐永梅在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助学的近两年时间里,协助老师完成影像资料整理、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不但大大提高了组织和沟通能力,还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滨州学院还在1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贫困生创业基地,利用寒暑假组织贫困生进行实践、实习、创业活动,探索出带薪实践、带薪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创业培养模式。去年暑假,学校提供生活补助和交通补贴,选派18名优秀贫困生组建“助学•筑梦•铸人”校县结对志愿者帮扶队,到滨州市各县(区)教育局开展顶岗实习、助学贷款服务等工作。这些举措为贫困生插上了搏击长空的双翼,使之成为一颗颗“自强之星”。“勤工助学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成才平台,自身的很多技能都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而这是今后走上社会的一笔财富,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正在滨州市创智博天科技有限公司带薪实践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雷利兵如是说。

反哺社会

    在张课家敬老院里,常常看到一个女孩活泼的身影,有时与老人们促膝谈心,有时为老人们唱歌跳舞……她,便是滨州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徐小蕾。自2014年3月起,滨州学院启动了“思源行动计划”,组织受助学生定期到滨州市福利院、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还有许多受助学生自发参与公益活动,把自己的感恩之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竭尽全力帮助他人。高考前遭遇家庭变故的体育学专业学生王冬没有因为家庭贫困而自怨自艾,而是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多次无偿献血,并组织成立了义工部,带领同学参与“星火义工”和“海燕社工”的公益活动。

     既在经济上帮助学生,更在精神上培育学生,最终达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目的,是滨州学院助学工作一贯坚持的原则。开展感恩征文比赛、“懂感恩、知回报”演讲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定期组织受助学生开展校园卫生清理与绿化维护、送爱心到社区和街道、汽车站义务服务等活动,引导他们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举办“诚信教育月”和“我与诚信面对面”主题班会、模拟诚信法庭等活动,努力营造重视诚信、践行诚信的氛围;开展“校园十大励志明星”“励志成才学生标兵”“自立自强先进个人”评选工作,定期举办励志成才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选树典型,激励广大学生以优秀典型为榜样,树立良好的学风;组织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获得者组成“奋斗者的足迹”报告团,进行先进事迹报告……如今,在滨州学院,越来越多的受助学生加入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精神力量、知识智慧点燃他人生命的火花。

    截至目前,滨州学院已资助数万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涌现出一批好学上进、德才兼备的先进典型。他们中有支教边疆的优秀共产党员任欢欢、参军入伍的全军典型杨阳、传递爱心的公益之星王烁栋、考研单科满分学霸田野……今年3月,省教育厅、财政厅对全省资助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予以表彰,滨州学院被评为“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