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12月7—9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主办,我校承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学苑会堂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伟年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崔保山教授代表环境地学分会致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副主任、我校副校长陆兆华出席会议,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杜伟主持开幕式。
李伟年在致辞中对出席本次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介绍了我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成就。他指出,本次学术会议围绕“环境地学与流域生态”主题,聚焦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环境多介质污染协同治理、生态系统健康、湿地保育与修复等方面的新动态和新趋势开展交流,共同探讨环境地学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相信与会专家的精彩报告和讨论,必将有力推动环境地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创新方法和革新技术的进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崔保山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创立和发展的背景,强调了环境地学肩负着应对全球变化严峻挑战的学科使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基础学科,并对我校在环境地学学科融合发展、科研平台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系列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他期待与会学者在本次学术研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升自我,凝聚共识,为新时代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这一难题建言献策。
开幕式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北京林业大学余新晓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态与人类适应中心主任梁尔源研究员,中国发明协会会士、国家级人才、北京大学籍国东教授,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张强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专家黄凌风教授,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模拟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包存宽教授,我校陆兆华教授、科研处处长夏江宝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水土保持碳汇过程与效应”“变暖加速了青藏高原高山树线上的树种演替进程”“寒旱区典型湖泊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环境遥感监测实践与工程应用”“基于食物网操纵的厦门筼筜湖生态修复策略”“美丽城市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植被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精彩学术报告。本次大会设有大会主会场和流域生态与保护修复、环境地学与生态健康、研究生论坛等4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环境地学与流域生态”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崔保山等专家为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获得者进行颁奖。
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农业大学、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等全国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学术会议。
我校科研处、研究生处、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