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齐鲁晚报]大学四年,唯一的“舍友”是父亲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7-15
浏览次数:615

       齐鲁晚报2015年7月4日A04版

        本报记者  谭正正      通讯员 周新颜

点击查看原图

朱思文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让父亲开心。 本报记者 谭正正 摄

点击查看原图

学校门前拍照留念。(朱思文供图)

为圆母亲遗愿 参加了三次高考
  1990年7月,朱思文出生在济宁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朱广强是有着一把好手艺的木匠,经营着一间收入不错的家具店。13岁那年,母亲患淋巴癌花去家中所有积蓄后,最终离开了人世。
  “我妈对我说过一定要考上大学,这是她的遗愿。”然而,18岁那年,朱思文正在读高三,父亲因脑出血住进了医院。一周后,朱广强清醒过来,却留下了半身不遂后遗症,身体左半部分失去知觉。
  朱思文办理了退学手续,开始照顾父亲。“在我病情最严重的那一年,思文不分昼夜地照顾我,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几乎都是趴在床边上打一会盹儿。”回忆起儿子的照顾,朱广强数度哽咽。
  年仅18岁的朱思文扛起了锄头,打理家里的三亩地。在照顾父亲、田间劳作之余,朱思文又重新拾起了书本。“爷爷奶奶岁数很大了,为了照顾我爸,我一直在家里复习。”朱思文说,“高考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就这样,朱思文连续参加了三年高考,高考成绩从455分到509分再到533分。2011年高考成绩一出来,他报考了滨州学院。“我终于圆了我妈的遗愿,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学到一技之长,只有这样才能养活自己和父亲。”
边上学边照顾,父亲身体逐渐好转
  “带着我爸上大学是因为没有人照顾他,这样我心里才能踏实,不然我就学不下去。”大学开学前,朱思文在学校的帮助下,租了一间房子,这成了他们在滨州四年的“家”。
  大学期间,朱思文每天早早起床,收拾卫生、做一日三餐,给父亲喂饭,还要兼顾上课。这就是朱思文大学四年的日常生活。
  每逢暑假,朱思文都要带着父亲回老家办理助学贷款,“家里的两个伯伯都是农民,这些手续都不懂。”朱思文说。
  四年里,朱广强的身体在儿子的照料下渐渐好转,从不能走路到如今能自己拄着拐棍慢慢走。
  “刚来滨州时,我根本就无法行走,左边身子没有知觉,行动很吃力,溜达时左边肩膀被挡住了,才知道撞到门框上。”朱广强说,“现在左边麻木的部分越来越少,只有左边手臂以下没有知觉。”
    大二的时候,学校给朱广强送去一张轮椅,朱思文课少或周末的时候,就用轮椅推着父亲到外面晒晒太阳,到人多的地方走一走,看看风景。“不能总让父亲一个人待在家里,出去走走,对他的身体恢复肯定有好处。”四年的时间,朱思文带着父亲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
打工养活父亲,房东四年没涨过房租
  朱思文算了一笔账,父亲的低保加上自己的助学金和兼职赚的钱,每年大约有1万元。
  “这些钱足够我和我爸的生活了,学费有助学贷款,平时吃饭吃不好还吃不孬嘛。”朱思文乐观地说。
  朱思文住的楼下有一家洗车店,老板是他校友,了解到朱思文的情况后,这位老板雇用了朱思文19天,最后给了1500元工资。
  每逢节日,学校老师、朋友都去探望这对父子,有时候还留下一些钱。这让朱思文很不好意思,他说,靠打工就能养活自己和父亲,照顾父亲也是应该的,面对周围好心人的关心,自己觉得受之有愧。
 
  争气的朱思文大四时拿到了省励志奖学金,他把这笔钱用在了改善父亲的生活上。
  出租屋邻居张建军告诉记者,朱思文为了给父亲补充营养,每周至少有一半时间让父亲吃上有鱼有肉的营养餐,他自己吃的是最便宜的青菜。“有这么一个好儿子,真的是做家长的福气。”张建军赞许地说。
  房志华是朱思文的同学,平时经常去探望朱思文父亲,“朱思文在同学里的人缘很好,我们都喜欢和他相处,每次去他家,他父亲的衣服、手脚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
  房东马振忠也喜欢朱思文,四年的房租从没有涨过,还给他们添置了沙发。
考上研究生 继续带父亲求学
  “确定考研是去年8月,那时离考试还有4个月。之前我本打算找份工作挣钱,辅导员秦玉国老师劝我坚持学业,考上研对我未来的帮助会更好一些。”朱思文说。
  “这个孩子不容易,但很懂事,让我们深受感动。”秦玉国说,为了让朱思文安心考研,他给朱思文搬去复习用的桌椅。冬天天冷,除了给朱思文买来取暖设备,秦玉国还给了朱思文1000元缴电费。
  认识朱思文的人,都给出了安静、成熟、踏实、孝顺、有担当的评价。朱思文说,自己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没事的时候就是看书。
  因为白天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有时间学习,朱思文就充分利用晚上时间,安顿好父亲后,往往要学到深夜。
  “我好几次晚上加班回来,总能看到思文的房里亮着微弱的灯光,就知道他还在学习。”张建军说。
  由于时间紧,朱思文只能压缩睡眠时间,每天推迟半小时上床,早上提前半个小时起床学习。
凭着生活磨砺出的吃苦耐劳,朱思文成功考取了青岛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9月份开学前,朱思文利用暑假做起了家教。
  朱思文说,他会继续带着父亲求学。“在这间屋里呆了四年,终于可以换地方了。”朱广强坦言,孩子如果当初辍学,他会非常自责。
  采访中,朱思文提到最多的就是感谢。“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真正学有所成,以此来回报社会和众多关心我的人。”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