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大众日报》在第25574期第4版以“融合行业 对接岗位 培养高素质民用航空人才”为题,对我校飞行学院特色发展之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全文如下: 融合行业 对接岗位 培养高素质民用航空人才 ——滨州学院飞行学院特色发展之路探析 特色办学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是实现科学发展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作为黄河三角洲腹地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滨州学院按照“强基固本、以奇制胜”的思路,于2006年率先组建了全国地方高校第一个飞行学院,积极探索并固化了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立足规范,追求卓越,谱写了特色办学新华章。 植根行业 对接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滨州学院飞行学院以服务民航为宗旨,努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专业技术精湛,具备民用航空飞行技术应用及管理能力、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适应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因地制宜、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抢抓机遇,设置了飞行技术本科专业,填补了山东省高校民用航空类专业空白。2009年,飞行技术专业在原有飞行驾驶方向的基础上,新增了飞行安全方向,共招生783人(其中,飞行驾驶方向654人、飞行安全方向129人);2007年,增设交通运输专业(民航机务工程方向),共招生402人。2012年,飞行技术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现正在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完善培养方案,确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合基准、合需求、合规律、合定位、合实际的“五合”标准,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学习产出为主线、以培养目标适切为前提,以课程设置与实施为重点,以学习成果评价为保障,先后开展了两轮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工作,对学生考取职业资质证书、参加学科竞赛、参加社团或其他活动,以素质拓展课程的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校、航空公司、航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飞行学员第一阶段(2.5年)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同时到航空公司见习、实习;第二阶段(1.5年)到国外航空训练学校进行飞行训练,取得飞行驾驶相关证书后,回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设计),使“认知、见习、考证、就业”等各环节相互衔接,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的有效对接,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2011年,飞行学院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由该院学生自主研发设计的“四旋翼高空消防侦测机器人”在全国第七届“毕昇杯”电子创新设计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强化内涵建设,构建“双证融通”课程教学体系。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规范,融合民航业标准,精选国内外不同版本航空专业教材,形成了以基础文化知识为“底”、航空理论专业知识为“腰”、飞行执照和操作技能为“顶”的塔型知识结构,构建起大学基础教育、航空专业理论教育和飞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生产性实训、国内国际专业考证、毕业综合顶岗实习”各环节组织教学,利用B737、B777、A320等大型机型的CBT软件,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从企业大量引入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岗位资格证的考核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学历学位证、岗位资格证“双证融通”,凡通过理论学习、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且完成飞行训练科目要求者,颁发飞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工学学士和飞行驾驶私、商、仪、航线、专业英语和陆空对话等相关证照。学员入学仅一年时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超过80%,两年半内全部通过;ICAO英语达标率100%;专业英语和陆空对话通过民航专家的测试;“双证”持有率超过国家民航局的要求。飞行学院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注重养成教育,打造“准军事化”基础管理平台。根据中国民航对飞行人员的特殊要求,先后制定了仪容举止、内务管理等10多项规章制度,聘请数名武警教官对学员进行军政训练,通过唱军歌、练军礼、升国旗、内务整理、队列训练和活滚、旋梯等航空体育专项训练,凸显“军队”特色,并通过建立政治审查、专业学习、体质检查、行为纪律、日常管理等五类档案,及时记录、反馈和规范学员的日常表现,促进学员优良的行为习惯。在“准军事化”基础管理过程中,尤其注重飞行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立以书记、院长、顾问、政治辅导员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并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准军事化管理条例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真情关爱为切入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立足点,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培养合格飞行学员为目标的“六个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和说教结合(广泛教育与耐心说服相结合)、点面结合(个别谈话与普遍教育相结合)、上下结合(学院领导教育与辅导员教育相结合)、师生结合(老师教育与学生干部帮扶相结合)、里外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教育模式,有力地促进了飞行学员的全面健康成长。飞行学院党总支、团总支分别荣获“山东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山东省优秀团支部”称号。 协同创新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特色 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从管理体制、学员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外交流,走开放办学之路。实行校企共建、校企共管和校企共享,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和运行机制。 ——实行“双负责人制”,共建合作管理体制机制。学校、航空公司和航校形成战略联盟,各自派人担任负责人,就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经费筹措等进行讨论和研究,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和教材,统一课程标准、共享课程代码、互认课程学分;建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适应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的过程管理规范和教学标准,并根据生产一线的能力要求、行业标准以及工作流程,开发技能训练项目,明确实训的目的要求和考核评价标准;共同制定学生在校管理办法,建立学生日常表现定期通报制,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等定期向航空公司反馈,使其受到双重约束,从管理体制机制上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推进联合办学,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先后与山东太古飞机工程公司、济南国际机场、中国飞龙航空公司、北京戎冠飞机拆解公司、青岛模拟机基地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打造了融学员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行业共享、服务专业实训的“公共实训平台”。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3个月以上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或生产实习,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与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公司、山东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加拿大卡盖尔航校、美国北达科他大学UND航校等16家航空公司、航校签署联合办学协议,与企业正式缔结为战略伙伴关系,为学生的训练、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培养模式,已有255名学员毕业后到航空公司工作,39名学员考取航空类专业研究生。在抓好养成生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获批的民用航空器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和ATPL理论培训资质,先后与山东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联合培养“大改驾”飞行学员,来自全国100多所高等院校485名“大改驾”飞行学员接受飞行理论、飞行员专业英语和陆空对话出国前的培训,开辟了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的新途径。此外,还为捷克、土耳其、日本、波兰、瑞士等7个国家及天津航空、首都航空等16家航空公司近2000名学员进行民用航空器驾驶员执照理论培训和考试,并颁发了国家民航局认可的培训证书。 ——集中优势资源,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学校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23000平方米的飞行学院大楼,企业投入部分资金、设备和航材,共建了内涵丰富的飞行模拟实验室、民航CBT数字化综合实验室、大气数据系统实验室、147民航工程训练中心、飞机起落架维修维护实训室等13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以及训练中心,并配有多功能航空体育专项训练设备。拥有“山东省航空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山东省航空信息技术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滨州学院航空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先后与清华大学、山东太古飞机工程公司、滨州大高航空城等开展了10余个合作项目,与航空企业共同研发的“RFID开放式人员管理系统”、“RFID远距离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和“自行研发红外电脑遥控系统”已投入使用,基于DDS芯片AD9834的函数信号发生器研究项目完成了成果鉴定,“民航运输市场计算机仿真”、“民航客运服务质量”、“航空公司飞机融资租赁”等研究成果部分得到应用。 追求卓越 辐射带动的全面质量管理特色 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注重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通过山东省质量认证中心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体系”认证,荣获“2012年度滨州市市长质量奖”;“招飞”已纳入国家民航局、教育部管理,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专兼结合,培养“双资质”师资队伍。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引进硕士、博士25人,聘请陈懋章院士担任飞行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功勋飞行员张凤仪机长、教员担任顾问;聘请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荣誉院长、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派遣教师20余人次分别到山东航空公司、山东太古飞机工程公司、滨州大高航空城进行实践培训和顶岗实习,强化专业教师实践技能锻炼。目前,飞行学院拥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17人,2人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为山东省优秀教师,60人次考取私、商、仪、航空专业英语、陆空对话执照,7人获取高级地面理论教员资质和航空医学资质,建有航空机电、航空电子、航空英语、航空心理等8个教学团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健全“零缺陷”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设立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实施“学校——二级学院——教师——学生”四级教学质量监控,对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试卷抽查、毕业设计、实验实习等环节进行定期检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学生座谈、教学督导小组反馈等形式,随时进行教学质量跟踪,对综合评价不称职的教师实行高职低聘、停岗培训等。严格航空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科目确定、机组搭配、飞机使用到航务和后勤的保障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要求。对作风纪律不良和理论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的实施停飞,对执照理论考试不合格的不颁发理论训练合格证且不得进入模拟机训练流程;对违背飞行训练大纲和标准、不按规定进行的严格处罚,并将考试成绩、违规违章记入飞行技术档案;对毕业学生进入航校、航空公司后存在“缺陷”者,实施“召回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零缺陷。在美国泛亚航校组织的航空理论考试中,学院学员一次过关率达70%以上,打破了该校多年来一次通过率45%的最高纪录,并获得美国泛亚航校年度唯一一个飞行技术奖。近年来,培养的飞行学员航空理论、航空体育、航空心理考核成绩均在80分以上,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参照国内外教育组织卓越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根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从领导,战略,学生、相关方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结果等七个方面,创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在具体的管理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平衡记分卡、PETS分析等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专业整体的有效性和竞争力,在顾客与市场、资源、组织治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优异成果,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四级通过率、出飞率等均高于同行业水平,引起了社会和业内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美国UND学院、韩国航空大学、加拿大卡盖尔航校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业界人士,前来参观访问,洽谈合作办学项目;国内许多航空院校借鉴滨州学院飞行学院特色办学经验,或新上飞行技术等民航类本科专业,或进行管理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提升了滨州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